记得从8月底开始,网易通行证的管理方推出一款意在贴心的服务:只要你使用手机登进自己的博客,不出2分钟,必有一封提醒电子邮件及时抵达你的163邮箱,告诉你最近你的地盘被人异常登陆了。起先并不在意,随着提醒次数的频率加密,不得不生出防范之心,对惯用的密码进行了头痛的修改。到现在见此邮件恨不得设置为垃圾邮件处理,走过了一段颇不平凡的心路历程。
密码更改之后带来的后果之一,就是每次敲入密码,总是很习惯使用老的,结果当然是进不去。每次也总是让我有短暂的疑惑:我的密码怎么错了?然后想了起来,原来自己设定了新的密码。
可见,习惯思维的模式有多么的顽固。要更新一个人的习惯,其实与更新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样的难。
这却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,密码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。设置密码的原本意思,应该是为了保护个人秘密。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地,密码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?
我们家的电脑,多年前,为了限制儿子,更为了计算机的安全,博士分别设置了3个用户的进入窗口与不同的密码和功能。儿子上大学以后,他的那个用户窗口取消,现在只有我和博士的各一。平时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,就是每次我需要下载新的网络软件,总要“管理者”的批准。博士告诉我密码,我总是用过即忘。好几次很想建议博士取消密码,也总是没有开口。他已经习惯了使用密码,如果取消了密码,肯定会发生与我一样的类似的疑惑。毕竟都是中年人了,记忆力正处于剧烈的滑坡状态,意识到自己的健忘并不是一件可以鼓励自己的事情。
每次网络支付,也总是需要小心翼翼地记准支付密码。因为担心第一次不对的话,可能会是永远的错。密码给人的心理压力如此之大,却不可或缺,这是人自己发明的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安全的手段与方式,同时也极大地禁锢了自身,让自己陷入某种圈套而不自知。记得多年前去欧洲,为博士买一件毛衣,刷了自己的信用卡,居然可以不用密码,POS即可刷走你签字承认的消费金额。这让我心里着实很暗暗吃惊:这样可以吗?我在国内消费时一直使用着的密码,到了欧洲居然无用武之地?这个疑惑其实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解开。它让我直接怀疑到密码存在的必要性。
某个模式的存在,是从设想到成为现实的过程。某个密码的存在,是指引人们从自由走向禁锢的过程。
但我们好象是自动地成为密码的被控制者,同时又虚妄地认为自己是密码的控制者。
生活,于是充满了悖论。
唉,这正是生活。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的生活吗?
某日拍摄于家中客厅
评论